于涛,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高访学者。20余年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研究生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一直用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露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同时注重研究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研究生向党靠拢,为我国和山东省的体育理论事业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
坚持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先导,为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于涛教授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吸收最新专业知识,大胆实践,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建立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和学生观。在自己所教授的体育心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思想史等课程中,认真备课,耐心讲解,注重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开拓研究思路,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体育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用该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武装学生,用外语文献直接介绍体育哲学的最新研究前沿,通过小组授课、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题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来,有多名学生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一名硕士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体育学顶级期刊《体育科学》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组织研究生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体育哲学双语教程》,并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二等奖。2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5人获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一、二等奖,有6人分别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学校的博士研究生。
王春华,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春华教授始终秉持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理想,以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良师资为目标和责任,认真传道、授业、解惑,精心教育、指导、关爱每一名研究生。
一方面,王春华教授努力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担任导师的6年时间内,不仅以优秀成绩攻读了博士学位,而且在科研、教学各项工作上均取得较突出成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和3项厅级课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教育厅一等奖1项;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专业实习、论文选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各个环节对研究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强化锻炼,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学术素养。此外,还通过点滴细节和各种机会,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自2009年9月起至今共招收7级24名全日制及在职研究生,其中已毕业4届,共14人。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有2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7人获得答辩优秀,多人获得校级奖学金,并有2人被发展入党,应届就业率也达到100%,并获得用人单位充分肯定。
王敦友,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与电子学院原子与分子专业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2000年在美国纽约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01年到2005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任职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2006年至200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任职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王敦友教授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引用次数达2000余次。2000年获得纽约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奖。2005 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columbia 项目集体奖。2011 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对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的“齐鲁友谊奖”。
王敦友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多原子分子的反应动力学的理论与计算研究,包括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子反应动力学。自2009年9月来山师工作以来,先后为博士研究生讲授量子分子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量子分子动力学和专业英语,为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 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在读2人,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在读4人。 2015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第八届“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主持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任基金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从2009年任职山师以来,带领学生的科研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 j. chem. phys. ,phys. chem. chem. phys. 及 j. comput. chem.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 19 篇,平均影响因子:3.04。
包玉香,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建模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多次获得省级和校级奖励,被评为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和第九届“挑战杯”山东师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自1999年留校任教以来,包玉香教授先后承担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说史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先后获得6次学校优秀教学奖,1次学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科研上,积极进取。先后主持山东省社科等8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著作4部。2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次获得山东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获得山东社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3次获山东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教育学生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安利国,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和山东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担任教务处长期间,积极开展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顺利完成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和专业分类建设等工作。200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安利国教授主要从事鱼类免疫研究工作,曾赴加拿大、荷兰等国进修,先后承担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承担过教育部和山东省的多项重点教改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7本,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十二五”规划教材各2本;主持细胞生物学省级教学团队和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数十人,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获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的学生在科研和教学中表现优秀。
成杰民,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五年主持各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环保公益专项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专项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子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与突破重大专项1项。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巾帼发明家优秀奖1项等。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2本。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项。
先后主讲《高等环境化学》、《环境科学与技术进展》、《土壤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课和硕士选修课,《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管理与规划》等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课和博士选修课。在教学生涯中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注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培养的学生中,有2人获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人获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先进个人,2人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闫宝强,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研究生教育“教书育人”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曾获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位,2913)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位,2014)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位,2009) 。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nonlinear analysis》、《数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出版《脉冲微分系统引论》《非线性脉冲微分系统》2部。近年来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3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这些工作对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1999年来,先后培养硕士26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6名,其中胡广辉同学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金凤飞同学在南非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回本校工作,大多数学生工作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中学从事科研教育工作,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多人,指导的研究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孙宽宁,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宽宁老师生活积极向上,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作为研究生导师,教书与育人并重,努力用先进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曾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社科联“调研山东”大型社会调查活动项目等课题。多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科研切实培养学生积极严谨、认真诚信的学习态度和学术道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建立固定的师生研讨交流机制,跟进学生发展的每一步。所带研究生学习成绩优异,在校期间均能发表较高层次学术论文,近三年来,所带研究生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国家优秀奖学金,学校优秀研究生、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历下区优秀科普讲师等多项称号。
宋丰光,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在绘画创作与科研方面,宋丰光教授创作参加了多项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中国画作品《暮霭图》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佳作奖;《樨草》获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展最高奖;创作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黄河入海流》,并入选第十届全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连续参加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在全国核心期刊《美术》、《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作品多幅。现已出版个人画集多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其为“中国画坛百杰”;被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山东省美协颁发的创作荣誉奖;2014年获得山东省政府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宋丰光教授从教三十余年,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倡导创新意识,要求作品意识,有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良好的反馈,并培养了一批有艺术天赋的硕士研究生,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实践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多名研究生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展览中入选并获奖。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进入高校及中小学教师岗位,并有多名研究生成为职业画家,所有这些成绩,均离不开宋丰光教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李云泉,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理事。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外关系史、东亚史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承担课题有:2005年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清史?邦交志”,2010年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晚清朝贡体制与亚洲秩序的演变”,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明清对外关系思想与体制研究”。出版《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中西文化关系史》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项,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一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著有多部作品《中西文化关系史》(主编)、《中外关系史名著提要》(合编),
《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专著)《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修订版),及论文《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明代中央外事机构论考》,《中西外交礼仪之争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法战争前的中法越南问题交涉与中越关系的变化》,《清史稿〈越南传〉补正》,《话语、视角与方法:近年来明清朝贡体制研究的几个问题》《晚晴东亚变局与近代“外交”一词的起源——以中朝关系为中心的考察》等。
张化祥,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多个学术专委会的委员,同时被国际知名期刊如tfs、pr等聘为特约审稿人。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能手,连续多次获得山东师范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多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及山东省计算机应用成果奖多次,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次。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教材2部。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相关技术在web信息检索、跨媒体检索、图像识别及稀疏表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并在国内外同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突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张幼冬,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2012年获得“研究生优秀教学奖”,2013获得山东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近年来主持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3项,以主要负责人承担科研和教改项目5项,独立出版教材1部,曾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张幼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突出;迄今指导的中外研究生人数达42人,学生的作品《爱》获得2011年“孔子学院杯”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编写大赛一等奖;学生的论文获得山东师大“优秀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生的成果“赴泰国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的有效方式”获得首届山东省研究生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成果奖。所指导的中国研究生有十余人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派往国外工作;所指导的外国研究生分别来自印度、俄罗斯、蒙古、韩国、泰国、埃及、肯尼亚、摩洛哥等国家,在传播中国文化、宣传山东师范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存昌,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校研究生处副处长、社科处处长、纪委副书记,现任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青社协常务理事,山东省九游会登录j9入口的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语文教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2次获得学校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奖。
主要著作有《初扣美学之门》《中国美学三十年》《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等,参与主编、撰写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的著作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工程奖、华东地区优秀社科图书一等奖,曾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自1998年始,累计已招收和培养文艺学博士生10人、文艺学和美学硕士生8、教育硕士(语文教学)研究生120余人。注重研究研究生审美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学风学术道德教育。吸收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各级各类项目,纵向编班、循环指导并建立机制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所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人先后获得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奖。
荆月新,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年来,作为法律史学位点的负责人,团结各位同事,出色完成了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任务。
荆月新教授认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三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并两次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在《光明日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以及《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上研究成果观点新颖,论证缜密,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
在教学方面,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严把教学质量关,并出色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荆月新教授先后为学生开设《外国法制史专题研究》、《外国地方自治专题研究》、《法律英语》以及《环境立法专题》等课程,共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力争将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传授给生,教学实践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很高,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徐克花,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师大第一届十佳优秀教师。多次获得校级本科生优秀教学奖及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徐克花教授多年致力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现代光分析》、《现代色谱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及《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等课程。科研方面主要开展新型分子-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用于活细胞、活体内功能性小分子、小肽、蛋白质的检测及可视化分析,以及功能性分子的水平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是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第一参与人。其研究工作主要发表于具有良好国际影响力的杂志上:chem. sci. (if 9.2), biomaterials (if 7.8), anal. chem. (if 5.8) 等。近5年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0的sci论文25篇,单篇引用达134次。相关研究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多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2009年及2013年先后两次到美国ohio university化学与生物化学系hao chen课题组从事合作研究,共同发表论文多篇。
曹立前,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与社会保障。
2003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曹立前教授先后指导过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行政管理硕士三个方向的研究生。截止到2015年,共指导研究生137名,均合格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教育硕士31名,公共管理硕士105名,行政管理硕士1名。目前,正在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共有18名,其中,公共管理硕士15名,行政管理硕士3名。在12年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共有28人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被外审专家或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有16人次的研究生在省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11人次的研究生参与相关研究课题与教材的调研与编写。其中,2014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王妍舒目前已经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并于2015年5月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优秀论文奖。
程奇立,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烟台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学报主编、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获2011年校级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程奇立教授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儒家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中国史硕士点的负责人,先后开设过4 门博士课程、6门硕士课程。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被评为山东师大第六批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孔子研究》、《史学集刊》、《经学研究集刊》(台湾)、《儒教文化研究》(韩国)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并已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励9项(其中重大成果奖第二位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5项)。现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各一项。另外,还作为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承担2014年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
董振平,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硕士点学科负责人。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校研究生优秀教学奖、山东师范大学“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第八届师德先进个人、山东师范大学第三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董振平教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在教学一线,奉行以学生为本理念,既督促学生厚重专业基础,又注意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教学相长理念,注意科学创新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其论著多次获得科研奖励,正主持一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董振平教授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注意在生活上为学生排忧解难,又在学习和科研上悉心指导、严格要求。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7人获邀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获奖;1人连续两次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人荣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5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已毕业的研究生全部顺利就业。
魏凡俭,第三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任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主任、工会主席。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声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多次在省内外的重大声乐赛事中获奖,并多次参加省内外的重大演出实践活动。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校杰出青年、校十佳优秀教师、校教学能手、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潜心研究、治学严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是魏凡俭教授始终秉承的教学原则。多年里,其将教学、科研、艺术表演融为一体,主动研究和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以来,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在《黄钟》(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培养出了以李鳌(第21届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男声部第一名)、王辉、张丽丽、白正义、刘子豪等为代表的众多的在国内外声乐赛事中获奖的优秀学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后 记
近年来,学校通过改革导师遴选办法、提高导师培训实效、注重导师指导业绩等途径,不断强化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使我校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得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对广大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期望。广大研究生导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中勤于奉献、默默耕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敬业乐学、甘为人梯的华丽诗章。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以先进为榜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新形势下切实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